网站首页 / 电影资讯 / 正文

抗美援朝6集纪录片完美收官 北京卫视以《英雄》致敬英雄!

时间:2020-10-23 23:49:13 浏览:881次

   “70年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华儿女不畏牺牲、砥砺奋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振奋人心的乐章!”10月21日晚,北京卫视抗美援朝6集纪录片《英雄》完美收官。这部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北京广播电视台承制的系列纪录片,播出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首播美誉度84.93,荣登美兰德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榜第一名。截至10月21日收官当晚12点,微博话题总阅读量为5534.1万,全网视频累计播放量达3056.7万,覆盖粉丝数达9100万+。在10月25日抗美援朝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英雄》全面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壮举,热情讴歌了为祖国英勇献身和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得到专家学者和观众网友的一致盛赞。

吹响冲锋号
回忆

  以人物展现历程 用情感丰满血肉

  “我们以人物为核心,用大量细节来讲述人物故事,呈现出英雄的伟大与平凡,引发观众共鸣。”这是《档案》制片人、纪录片《英雄》总导演吕军,对该片特色的诠释。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全军共涌现出30万2724名战斗功臣,有494人荣获英雄模范光荣称号。《英雄》里的人物,正是来自于这些人。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更多的则是一些鲜为人知者。如:抗美援朝战场上第一个手持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石宝山;入朝一个月后因冻伤被截去四肢的老兵侯方仁;忍着剧痛用十天九夜爬回我军阵地的坚强战士张渭良;用自己的身体接通电话线的电话员牛保才……每一个人物都鲜活饱满、感人至深。制作团队没有将镜头停留在英雄的光辉时刻,而是深入发掘英雄故事和情感细节,大量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进入英雄的内心世界。

纪念
敬礼

  “这次来信没有别的事,就是分别太久没有见面,但是我想你的情份没有改变,我在外经常挂念你的身体如何,照应家事怎样,希望好好爱护自己身体,家事更加注意些,我在外面不需要牵挂,见信如见面。”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第120师第360团1营3连3班长石宝山写给怀孕妻子的一封信。作为纪录片的开篇英雄,片中的石宝山先有出征前埋下全部家当的义无反顾,后有“与妻书”字字关爱的铁汉柔情,这样一位有血有肉的英雄,在离开故土6天后,怀抱着班里仅剩的两根爆破筒冲向敌人,壮烈牺牲。对小家充满期盼与不舍的石宝山,为了国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舍生取义,制作团队一步步地铺垫与呈现,让英雄的壮举更具感染力与冲击力,令无数观众动容,石宝山事迹单支视频抖音点赞量高达15万+。

拍摄现场

  片中,像石宝山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在长津湖战役中被冻僵的连队,在临津江战役中用身体排雷的张财书,第四次战役期间和战友一起被掩埋在坑洞里的李江海……他们的故事串联起抗美援朝进程的时间轴;战斗英雄、后勤军人、医护人员、随军翻译、文艺兵……他们的身份勾勒出抗美援朝战争的群英像。纪录片《英雄》用个体带动全局,以人物传递精神,全面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原馆局长李明华评价该片“写就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每一位人物的深入刻画正是这部史诗最强有力的音符。

  以口述抢救历史 用亲历引出故事

  口述是历史文献纪录片创作者通过对当事人,特别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亲见者等的采访记录,追溯历史,还原真相,在历史文献纪录片创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纪录片《英雄》充分重视口述的力量,拍摄、采访了7位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片中呈现的那些英雄人物的战友。他们用真情回溯英雄,用亲历引出故事,使全片更加生动立体。

  在原中国人民志愿军39军116师2营4连专门负责统计人员伤亡人数和身份记录的文化教员何宗光的随军回忆里,有离家8年,临行前嘱托给他3块银元,请其代为尽孝老母的志愿军机枪连二排长余振祥;有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牺牲后却只能记起外号“五骡子”的五班长。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149师445团2营4连随军翻译莫若健,90岁高龄弹起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同班同学张建华创作的《进军号》,乐声中激荡的是一个普通志愿军战士的心声和决心。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第150师第449团步兵5连指导员宁殿云,忘不了在前线的坑道中收到的一封来自北京市第十一女子中学的慰问信,信中两张“红领巾女孩”的照片,他小心仔细地保存了70年……在纪录片《英雄》的镜头下,这些志愿军老兵,诉说着未能完成战友临终嘱托的遗憾,诉说着对战斗中每一个细节的刻骨铭心,诉说着用近70年的时间兑现自己和战友黄继光承诺的释怀。“每一期节目都有历史和今天的对话,实际上是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一种回望。那些被采访的老兵,每一位都是如此生动,充满激情,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英雄》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所在。”吕军感慨地说。

匍匐的战士

  对抗美援朝老兵采访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一部纪录片,接受采访的老人年龄都在90岁上下,他们的口述实录本身就具有极高的价值,弥补了部分历史资料缺失的遗憾,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原馆局长李明华肯定《英雄》“深入发掘史实、史料,抢救式采访很多亲历者”的贡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齐德学更是称赞该片,“从片名到内容都很有现实价值。”

  以视角丰富视点 用对手解读信仰

  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美国人艾德·里弗斯永远忘不了一个雪夜,“至今想起来,那一天,就像一场梦一样,一场挥之不去缠绕我几十年的梦。”树林中、雪地里,埋伏了3天的志愿军战士拖着僵硬的身体冲出来,向着里弗斯的部队冲锋。他把这些冲锋的志愿军战士比作原木。这些面对着炮火冲锋、不畏死亡的年轻中国军人心中,都燃着一团火,那团火是对祖国的热爱,是对家乡的思念,是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为了这团火,他们向死而生。

  这是纪录片《英雄》用对手视角对抗美援朝一场著名战役的描述,这种独特的视角让观众对伟大的抗美援朝有了更全面更多样的了解。为了最大限度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还原真实历史,制作团队前期进行了大量的深入调研,从美国、英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发掘朝鲜战争的相关档案资料及视频音频素材,收获了大量对手视角的独家档案素材。“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团队把国内所有翻译成中文的关于朝鲜战争的文献资料都读遍了,有一些没翻译的,也请人翻译了节选的内容,读书至少读了100本,每个人手里都是一箱一箱的读物。读过之后,我们觉得很多东西是非常有价值的,在70周年这样的节点,以对手的视角来回望这场战争,对我们的纪录片而言是视角上很好的补充,在呈现上也会更全面更客观。”

围坐的志愿军们

  包括里弗斯在内的所有长津湖幸存下来的美国老兵亲眼看见装备简陋、补给困难的志愿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在冰雪严寒中铺天盖地地冲锋,他们心中产生更多的是震惊、恐惧和不解。这些美国老兵半生都想不明白的事情,纪录片《英雄》给出了答案:舍得为胜利付出代价、舍得为胜利燃烧自己生命的战士和军队,传递出强大的、无坚不摧的信仰力量,勇往直前保家卫国的必胜信念,除了胜利一无所求的英雄气概!这正是中国军人的荣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充分肯定了《英雄》的视角,“从不同角度去体验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种状态当中,我们的志愿军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大无畏的精神,去面对在物质性方面远远高于他们的对手,并且打了一个大胜仗。这部纪录片表达的东西更真实可信,并且具有厚重感和内涵。”

  以敬业致敬先辈 用细节雕琢品质

  《英雄》由北京卫视《档案》王牌团队精心打造,早在2014年,他们就成功创作出了豆瓣9.1高评分的纪录片《伟大的抗美援朝》。再次拍摄抗美援朝题材,摄制团队克服了疫情期间的种种不便,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出色完成了全片,腾讯视频评分高达9.0。佳作诞生的背后,是全组上下勇于攻坚的拼搏与付出。

雪中的战士们

  今年1月,纪录片《英雄》开始筹备,3月份正式投入拍摄。对于一部每集40分钟左右、一共6集的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来说,半年的时间相当紧张。凭借着对抗美援朝历史的深度了解和十年积累的丰厚的纪录片创作经验,北京卫视《档案》王牌团队勇挑重担,集结精兵强将,制片人亲自担任分集导演,誓要打赢这场硬仗。他们的足迹遍及四川、河南、辽宁、浙江等省,拍摄了大量素材,最终片比达到6:1;他们创作了文学本、拍摄台本、解说台本等四稿不同作用的台本,撰写、修改三四十万字;他们用10天时间做出十几段原创音乐,尤其是贯穿全片的经典歌曲《英雄赞美》,更是制作出交响乐版、童声版、男女声合唱版、大提琴版、口琴版……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吕军最为难忘的是情景再现部分的精益求精,为了在高于30℃的天气下拍出寒冬战场的真实感,拍摄团队创造性地将北京丰台的一处冰球训练场改造成了低温摄影棚,这在国内堪称首创。8月份北京最热的时候,吕军和伙伴们裹着军大衣在冰场每天一干就是18-20个小时,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拍17场戏。在他看来,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夏天拍冬天的戏,人的脸色、皮肤的状态、说话的状态都不对,低温棚里的拍摄让演员的状态更加接近于冬季,呈现在纪录片中,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观众的观感,都更加真实和震撼。”结束冰场的拍摄,《英雄》团队又转战横店,拍摄邱少云烈火焚身等英雄场景,“饰演邱少云的90后演员因为高温的不适,在现场呕吐了三次,仍然坚持完成了拍摄。这些年轻人在塑造英雄的同时,自己也被英雄的精神深深打动。通过半年的拍摄,全组上下经历了一场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

严寒中作战
作战的志愿军

  从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到后期制作,甚至直到播出当晚,纪录片《英雄》都在不断雕琢,“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发播前的最后一分钟都必须继续完善。”正是这样的工匠精神,让这部纪录片释放出直击心灵的强大力量,无数观众眼含热泪看了一遍又一遍,感叹志愿军战士的钢铁意志,感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该片)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和志愿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抵御外侮的中国气概和民族血性。”这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大影视文献纪录片创作领导小组成员、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杨文延对《英雄》的评价,更是千千万万观看者共同的感受与心声!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青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70年过去了,这部史诗永不褪色!纪录片《英雄》以北京广播电视台作为首善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推出,适逢其时,振奋人心。

资源名称:抗美援朝6集纪录片完美收官 北京卫视以《英雄》致敬英雄!进入下载页面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文章-图文